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现代个体的建构是社会学经典理论的核心关注,但这种关注也是在社会的涵义上、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即在生活的“附近”展开。经典社会理论家对“附近”的关注在涂尔干、韦伯和费孝通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些关注中,“附近”是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伦理性的形塑力量而存在的。通过对经典理论的深入分析,探讨在现代性背景下,基于“附近”的具体关联如何可能形塑现代个体的生成,并试图以此建构“附近”作为社会理论的经典议题。
174 | 0 | 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 W.I.托马斯、F.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张友云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李霞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63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4)项飙:《作为“视域”的附近》,《清华社会学评论》2022年第1期。
(5)为行文及阅读方便,下文“附近”概念不再加引号。
(1)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4页。
(2)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1)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2)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6页。
(3)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7页。
(4)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5)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58页。
(1)埃米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2)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09-410页。
(3)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10页。
(1)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15-416页。
(2)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7页。
(3)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0页。
(4)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2页。
(5)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5页。
(1)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等译,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版,第35页。
(2)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等译,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版,第35页。
(3)沃尔夫冈·J.蒙森:《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阎克文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320页。
(4)沃尔夫冈·J.蒙森:《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阎克文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248页。
(1)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27页。
(2)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196页。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197页。
(6)罗伯特·N.贝拉等:《心灵的习性》,周穗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3页。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200页。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219页。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4)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4)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1)莱因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的思想肖像》,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1
引用信息:
[1]刘拥华.“附近”的社会学及其经典根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No.394(03):106-121.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