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生产向度与路径创新

    侯为民;

    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全民物质福利的提高,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从物质生产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在现代产业部门的崛起、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物质福利的提升等方面显示出全新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既在于它超越了西方工业化积累的弊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还在于它具有自己的独特基因,即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增进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以人民逻辑驾驭并超越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物质生产路径的重构,以新发展理念的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和新质生产力的引领等为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生产内涵上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主体、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消费内容等方面的拓展。

    2025年04期 No.395 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79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特别策划_专题:具身智能的哲学反思

  • 具身智能“身体”实现的四个环节

    刘永谋;白英慧;

    在AI专业领域中,主流观点将具身智能视为大模型与机器人的融合。与离身智能不同,具身智能依赖于具有可区分性和可控制性的“身体”。这意味着具身智能需要进行“身体”预装,即通过编码嵌入和人群学习路径,将世界模型和躯体标记内嵌于机器人,使其具有一定的“身体”智能。“身体”预装应从实用主义出发,综合考虑“身体”的形状、大小、材质及重量,盲目模仿人形并非最佳选择。更进一步来说,“身体”与大模型的融合并非简单拼凑,而是强调整体性,目的是导向具身认知。“身体”能够赋予机器人四大核心能力,即感知能力、空间能力、交互能力和情感能力,从而显著提升机器人的整体智能水平。

    2025年04期 No.39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169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基于“认知—语言—价值”三重对齐的具身智能构建

    闫宏秀;宋胜男;

    具身智能发展面临的对齐难题制约了人机协作的可能性。其中,由物理世界引发的认知偏差、由人机语言隔阂引发的语义奠基问题、由人机存在差异引发的价值对齐挑战是具身智能对齐难题的三大表征。从“认知—语言—价值”三重对齐框架来看,我们通过世界模型和因果推理构建智能体对物理规律的常识性理解,可为智能体的行动提供可靠的认知理论体系;借助语义扎根与意图理解,寻找自然语言处理的更好迭代,有助于实现更通畅的人机语言互译,可为智能体打通语义方面的人机协作通道;通过伦理准则具身化、伦理指令客观化等方式,可有效促使具身智能的行动符合以人为本、技术向善的终极伦理指南。

    2025年04期 No.395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149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智能正义视角下的具身智能

    吴静;

    基于认知计算主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忽视具体语境和模拟信息的底层逻辑也造成了很多隐患。在对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具身智能理念应运而生。具身智能中的“身体”并非人类肉身,而是能获取感性经验的实体,它试图重塑人工智能理解世界的模式,但依然面临身体如何构建的难题。空间智能作为具身智能的一个阶段,通过视觉标注为三维空间建模,连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然而其发展也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泛化困难,需要跨越“语义鸿沟”;二是以视觉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图像标注体系缺乏多样性;三是人类的视觉空间认知模型与智能体身体多样性可能相悖。因此,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哲学与技术的协同合作,以构建更合理的空间认知和世界模型,实现智能正义。

    2025年04期 No.395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92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智能进化与具身智能

    杨庆峰;

    由于传统大模型的发展正遭遇灾难性遗忘和泛化能力不足这两个难题的冲击,具身智能被研究者们看作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希望。但现有技术实践只是将大模型嵌入智能体,这种外在嵌入并不能解决大模型所面临的灾难性遗忘和有限泛化问题。从进化的角度看,具身形态必然是具身智能体扬弃理性智能体的结果,研究和发展具身智能是走向超级智能的路径。更进一步地说,正是由于拥有身体形态,智能进化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2025年04期 No.395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115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庄子的身心论对当代具身心智理论的启示

    李恒威;秦书渊;

    在存在论层面,庄子以“气”为纽带构建的“形神相即”生命观,强调生命作为身心一体的动态耦合系统,与具身心智理论主张的“即身即心”存在论高度契合,二者共同消解了笛卡尔式身心二元论和计算主义的简化范式。在认识论层面,庄子通过“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等寓言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提出以具身体验为核心的通“道”认识论,其强调的身心专注、去功利化以及顺应自然的实践路径,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形成了深刻呼应。二者均指向“以身求知”的认知范式,即知识源于生命与环境的动态互动,而非符号逻辑的抽象表征。智能研究需要超越规则化观念,回归生命整全性,探索适应性与生成性的环境耦合路径。庄子的身心论不仅为具身认知科学提供了哲学依据,也为技术理性时代重构“生命—认知—环境”的共生关系开辟了人文视角。

    2025年04期 No.395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05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经济研究_专题:数字技术与绿色发展

  • 数字化转型与循环经济协同创新:理论、机制及路径

    戴翔;

    数字技术在应对环境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赋能效果,但其物质依赖性如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能耗特性等决定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引发新的环境挑战。为最大化实现数字化转型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效应,必须重视数字化转型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创新。数字化转型与循环经济具有内在的技术一致性、经济协同性和制度一致性,这奠定了二者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和坚实基础。数字化转型与循环经济之间所存在的“技术—经济—制度”三位一体的关系,正是数字化转型与循环经济实现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加之制度一致性所提供的可靠保障,使得二者能够在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三大层面实现高效的协同创新。

    2025年04期 No.395 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159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居民消费碳减排?

    胡雪萍;李玉颂;

    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深入推进与绿色消费转型,居民消费碳减排已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探究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居民消费碳减排的作用机制,对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和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基于2013—2022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推动了居民消费碳减排,且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中西部地区和人口规模小的城市,人工智能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的降碳效果更显著,且对生存型消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机制分析发现,人工智能通过增强绿色消费意识和提升绿色供应能力,显著减少了居民消费碳排放。政府应加大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效率优化的降碳作用,增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结合地区特点实施差异化的降碳举措。

    2025年04期 No.395 8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244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产业链创新溢出效应研究

    刘亮;张奉君;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能提高重要战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利用2007—2022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上下游企业创新的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上下游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对下游企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上游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该政策对下游企业的实质性创新以及中部地区、下游国有企业的创新促进效果相对更为突出。机制检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能够通过促进知识溢出、提升商业信用水平两条渠道,推动下游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从产业链溢出视角揭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创新驱动效果,为提升产业链整体创新水平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4期 No.395 10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156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

  • “东京梦华”:数字时代主题公园的景观制造与城市想象

    曾一果;梁思璇;

    作为舶来品的主题公园,引入中国30余年来历经兴衰与迭代升级。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以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园为代表的本土主题公园努力突破“迪士尼化”困境,探索出“传统文化+景观制造+数字化传播”的创新路径。清明上河园以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通过景观制造、实景演出和短视频传播等跨媒介叙事,构建出“地理—文化—媒介”共生的故事世界。其中景观制造以历史性地方为基点,重建游客与古城之间的“心理地形图”,为当代人的古都追忆和想象提供了“人—城”互动的情动机制。这种景观实践不仅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范式,而且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构了城市想象与文化认同的深层关系。数字时代的中国本土主题公园需要在“技术自觉”与“人文自觉”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其真正成为城市文化再生产的引擎。

    2025年04期 No.395 12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93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历史研究_专题:党的早期经典文献出版传播研究

  • 《共产主义原理》最早中译本及其发行考析

    沈成飞;刘芳;

    1926年,刊载于中共广东区委机关刊物《人民周刊》的《共产主义原理》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译本,译者是柯柏年。该文本的翻译、刊发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理论宣传教育与开展编译工作的直接成果。经相关史料分析与文本比较,柯柏年中译本的参考蓝本确证为英文版本。该中译本随《人民周刊》的发行在中共党员、团员和“非同志”之间传阅,传播面广泛,对大革命的推进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2025年04期 No.395 13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67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香港版《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研究

    范佛山;王建华;

    解放战争时期,由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是1949年之前出版的各种《毛泽东选集》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版本。该版《毛泽东选集》是在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新闻出版力量不断强化的背景下诞生的。不同于其他版本,该版《毛泽东选集》采用系列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并借助新民主出版社的发行渠道在国内外广泛发行,这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还满足了解放区群众对毛泽东论著的学习需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香港报界通过刊登新书广告、刊发读者学习感悟的方式进行宣传与推介;该版《毛泽东选集》一经出版便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读者群体通过分享学习心得、解答学习困惑的方式,增进了对该版《毛泽东选集》的关注与学习。正是在多方因素影响下,香港版《毛泽东选集》成功实现了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的双重目标。

    2025年04期 No.395 14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97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