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谋;白英慧;
在AI专业领域中,主流观点将具身智能视为大模型与机器人的融合。与离身智能不同,具身智能依赖于具有可区分性和可控制性的“身体”。这意味着具身智能需要进行“身体”预装,即通过编码嵌入和人群学习路径,将世界模型和躯体标记内嵌于机器人,使其具有一定的“身体”智能。“身体”预装应从实用主义出发,综合考虑“身体”的形状、大小、材质及重量,盲目模仿人形并非最佳选择。更进一步来说,“身体”与大模型的融合并非简单拼凑,而是强调整体性,目的是导向具身认知。“身体”能够赋予机器人四大核心能力,即感知能力、空间能力、交互能力和情感能力,从而显著提升机器人的整体智能水平。
2025年04期 No.39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169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闫宏秀;宋胜男;
具身智能发展面临的对齐难题制约了人机协作的可能性。其中,由物理世界引发的认知偏差、由人机语言隔阂引发的语义奠基问题、由人机存在差异引发的价值对齐挑战是具身智能对齐难题的三大表征。从“认知—语言—价值”三重对齐框架来看,我们通过世界模型和因果推理构建智能体对物理规律的常识性理解,可为智能体的行动提供可靠的认知理论体系;借助语义扎根与意图理解,寻找自然语言处理的更好迭代,有助于实现更通畅的人机语言互译,可为智能体打通语义方面的人机协作通道;通过伦理准则具身化、伦理指令客观化等方式,可有效促使具身智能的行动符合以人为本、技术向善的终极伦理指南。
2025年04期 No.395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149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吴静;
基于认知计算主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忽视具体语境和模拟信息的底层逻辑也造成了很多隐患。在对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具身智能理念应运而生。具身智能中的“身体”并非人类肉身,而是能获取感性经验的实体,它试图重塑人工智能理解世界的模式,但依然面临身体如何构建的难题。空间智能作为具身智能的一个阶段,通过视觉标注为三维空间建模,连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然而其发展也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泛化困难,需要跨越“语义鸿沟”;二是以视觉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图像标注体系缺乏多样性;三是人类的视觉空间认知模型与智能体身体多样性可能相悖。因此,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哲学与技术的协同合作,以构建更合理的空间认知和世界模型,实现智能正义。
2025年04期 No.395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92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杨庆峰;
由于传统大模型的发展正遭遇灾难性遗忘和泛化能力不足这两个难题的冲击,具身智能被研究者们看作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希望。但现有技术实践只是将大模型嵌入智能体,这种外在嵌入并不能解决大模型所面临的灾难性遗忘和有限泛化问题。从进化的角度看,具身形态必然是具身智能体扬弃理性智能体的结果,研究和发展具身智能是走向超级智能的路径。更进一步地说,正是由于拥有身体形态,智能进化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2025年04期 No.395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115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李恒威;秦书渊;
在存在论层面,庄子以“气”为纽带构建的“形神相即”生命观,强调生命作为身心一体的动态耦合系统,与具身心智理论主张的“即身即心”存在论高度契合,二者共同消解了笛卡尔式身心二元论和计算主义的简化范式。在认识论层面,庄子通过“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等寓言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提出以具身体验为核心的通“道”认识论,其强调的身心专注、去功利化以及顺应自然的实践路径,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形成了深刻呼应。二者均指向“以身求知”的认知范式,即知识源于生命与环境的动态互动,而非符号逻辑的抽象表征。智能研究需要超越规则化观念,回归生命整全性,探索适应性与生成性的环境耦合路径。庄子的身心论不仅为具身认知科学提供了哲学依据,也为技术理性时代重构“生命—认知—环境”的共生关系开辟了人文视角。
2025年04期 No.395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05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