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马克思主义经济美学视域下的高质量发展——兼谈“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深层根源

    程恩富;王先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经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具有“创新美”“秩序美”“生态美”“和平美”“正义美”“和谐美”的特征,并体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理念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美学通过社会主义制度重构,建立以制度公正、运行有序和发展和谐为核心的经济活动的美学评判标准;“西方之乱”则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结果。二者的对比,不仅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释力,也为人类探索更合理的文明新形态和建设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美学意义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实践证明。

    2025年07期 No.398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112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哲学研究

  • 重建集体性:当代西方左翼革命主体思想的理论建构及其批判

    韩秋红;丁洋格;

    在先验的无产阶级概念备受质疑的理论背景下,如何从个体出发,重建具有集体性的革命主体,成为当代西方左翼的重大理论任务。面对全球资本主义展现出新自由主义、网络信息化和生命政治控制等新的霸权形态,当代西方左翼汲取事件哲学、精神分析学和政治经济学等思想资源,开拓出个体的主体化、多元化和诸众化等理论路向,试图重新激活革命的潜能与希望。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行批判性审视,当代西方左翼的革命主体构想普遍因未能坚持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忽视或否定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导致其难以真正颠覆资本主义。

    2025年07期 No.398 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84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历史特殊性与社会形态的重塑——“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转型叙事

    冯旺舟;

    “政治马克思主义”围绕社会财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深入揭示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型机制。该学派深刻论述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特殊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他们认为,从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要的社会财产关系转变,资本主义在英国的产生既非自然也非不可避免,而是具有鲜明的历史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资本主义能够迅速带来社会生产结构的改变,导致社会形态的重塑;资本主义体制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体制,其市场依赖于劳动对资本的从属;资本主义是政治与经济高度分离的社会,劳动力在政治与经济层面完全商品化,实现了政治权力的私有化。“政治马克思主义”以封建社会转型和新的社会财产关系重建为主线,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转型叙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5年07期 No.398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55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时间如何通过劳动获得感性显现——历史唯物主义时间叙事的三重维度

    聂阳;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劳动是理解时间如何向人感性地显现并展开为社会时间的切入点。在本体意义上,劳动赋形作为一个否定物的易逝性和短暂性的能动过程,将物质变换的自在瞬间转换为反映和契合主体需求的有序进程,时间由此成为嵌入感性生命、承载主客体统一关系的“活的时间”。在历史维度上,劳动形态既塑造不同阶段人的存在特点,又规定特定时代中生存时间的本质意义和呈现样态;与人的存在方式演变相契合,生存时间发生着从传统社会的自然时间到现代社会的物化时间再到未来社会的属人时间的转换。在实践图景上,时间解放的本质是劳动与时间关系的社会性重构,它不仅要求时间从压迫性劳动中摆脱出来以及可支配自由时间的增加,而且要求社会整体意义上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对立的辩证消解。

    2025年07期 No.398 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85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经济研究

  • 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态势、问题与对策建议

    逯建;杨小娟;

    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整体运行良好,各地数据交易市场逐步设立,专业型数据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数据要素市场的运作规则不断完善。然而,从理论上看,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还存在着权属不明确及定价困难、受到人际关系的制约较大、公共数据管理权责不明晰、数据交易的正向激励不充分等不利因素;从实践上看,建设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还存在各地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不统一、交易成本偏高、公共数据管理权责不明晰且交易主体不明确、缺乏对数据使用风险的兜底保障机制等问题。因此,需要完善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管理体系,鼓励先行先试,统筹构建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开放合作的数据空间发展生态,大力强化数据市场发展的支撑服务,以更好地推进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25年07期 No.398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108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开征碳税能实现“双重红利”吗?——基于动态递归GTAP-E模型的分析

    王婉如;裴书蕾;

    碳税作为重要的减排政策工具,可能带来经济的短期收缩。在设计碳税政策时,需要平衡减排目标与经济发展。碳税作为一项价格型环境政策工具,能够显著降低国内的碳排放和碳强度;同时抑制能源消费,其中煤炭消费降低最为明显。碳税开征短期内会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这一影响将逐步减弱;在低碳技术进步情境下,碳税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得以扭转。因此,建议开征碳税时,要配合低碳技术发展政策,实现降碳促增“双重红利”,为中国完善碳定价机制、推进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07期 No.398 6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63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历史研究_专题:古代黄河城市文明史研究

  • 隋代黄河城市文明的再造与复兴:政治、经济与制度的多维重塑

    何一民;雷玲;

    隋代是黄河城市文明从分裂走向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全国统一与民族融合的背景下,隋王朝通过政治集权、制度创新与经济整合,实现了黄河城市文明的系统性再造,为唐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大兴—洛阳双中心都城的营建工程,不仅体现了“象天法地”的都城营建理念,更通过轴线延展与漕运网络的构建,形成了以两京为枢纽的黄河城市发展带。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与融合,加速了南北一体化进程,对黄河城市文明的再造和复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权力—制度—空间”分析框架来看,政治权力运作与经济制度创新的耦合关系是文明重构的核心机理,当政治整合、生态适应与文化包容形成共振时,城市便能成为文明复兴的核心引擎。

    2025年07期 No.398 8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46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宋辽金西夏时期民族融合与黄河城市文明演进

    李小波;

    宋辽金西夏是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最频繁的时期,战争的冲突与经济的融合成为黄河城市文明演进的核心动力。从“能夏则大”到“渐慕华风”的演变中,少数民族不仅吸纳汉文化的思想,还通过政权建构推动了城市发展。宋辽金西夏的“多京制”和城市建制变革及经济文化交流,不仅深化了民族交融,也以创新方式重塑了黄河城市文明。这一过程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动态生成,为统一王朝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基础。

    2025年07期 No.398 10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38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社会研究_专题:社会治理研究

  • “做工作”:基层社会治理的标识性概念

    罗强强;宗涛;

    标识性概念的总结与提炼是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路径。“做工作”是中国基层社会政策执行、矛盾调处等治理实践中所形塑的本土化治理范式之一。“做工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土转化、传统治理智慧的赓续传承,更是现代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创新,为破解基层治理“刚性—弹性”的内在张力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学理演进与实践基础的双重维度上提炼“做工作”这一标识性概念,既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也是探索构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路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须通过构建“情理法”协同治理范式、推动治理技术迭代升级、完善制度化运作转型等,以赋能“做工作”系统性创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基层实践根基。

    2025年07期 No.398 12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174 ]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从嵌入到整合:医疗护理员职业化的挑战与出路

    沈锦浩;方琼;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和疾病谱的变迁,住院照护已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健康服务需求。在此背景下,医疗护理员应运而生,但其职业化进程却显著滞后。医疗护理员职业化长期遵循嵌入式发展模式,通过制度嵌入、关系嵌入和认知嵌入的形式嵌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然而这种浅层的嵌入在实践中却遭遇重重挑战。未来的医疗护理员职业化应迈向整合型发展,通过结构整合构建制度合法性,借助主体整合培育实践协同性,依托身份整合形塑文化正当性,通力打造职业化的“动力三角”,将医疗护理员的隐性价值显性化和扩大化,促使其完成从“辅助劳动力”到“专业照护者”的身份跃迁,实现“有尊严的服务提供者”与“有温度的健康守护者”的价值统一。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数字技术对职业化进程的重构效应,尤其是人工智能对医疗辅助与技能替代的双重影响。

    2025年07期 No.398 13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100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青年视点

  • 重建形式批评与社会细读的辩证关系——论卡罗琳·莱文的策略形式主义

    郑海婷;

    重建社会历史与审美形式的内在关系是当前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卡罗琳·莱文的“策略形式主义”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策略形式主义包括多个面向:形式增殖策略基于形式的功能可供性把文学形式主义重建为社会分析的关键工具,关系主义视角从不同形式之间的碰撞来审视形式的政治可能性,社会细读进路将形式视作能动的文化实践,有效弥合了文本细读与文化研究的鸿沟。卡罗琳·莱文的方法并非严谨圆融,它将审美形式和社会政治形式等量齐观,将政治经济学命题转化为形式碰撞的偶然性美学,而缺少对形式中介维度的充分阐述,无法回应马克思主义进步理论的关键问题——再分配的方向性及其与具体社会形态的复杂历史关联。

    2025年07期 No.398 14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9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重点选题方向

    <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国际政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文化强国战略研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中国当代遗产保护实践创新研究

    2025年07期 No.398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154 ]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