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秋红;丁洋格;
在先验的无产阶级概念备受质疑的理论背景下,如何从个体出发,重建具有集体性的革命主体,成为当代西方左翼的重大理论任务。面对全球资本主义展现出新自由主义、网络信息化和生命政治控制等新的霸权形态,当代西方左翼汲取事件哲学、精神分析学和政治经济学等思想资源,开拓出个体的主体化、多元化和诸众化等理论路向,试图重新激活革命的潜能与希望。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行批判性审视,当代西方左翼的革命主体构想普遍因未能坚持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忽视或否定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导致其难以真正颠覆资本主义。
2025年07期 No.398 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84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冯旺舟;
“政治马克思主义”围绕社会财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深入揭示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型机制。该学派深刻论述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特殊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他们认为,从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要的社会财产关系转变,资本主义在英国的产生既非自然也非不可避免,而是具有鲜明的历史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资本主义能够迅速带来社会生产结构的改变,导致社会形态的重塑;资本主义体制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体制,其市场依赖于劳动对资本的从属;资本主义是政治与经济高度分离的社会,劳动力在政治与经济层面完全商品化,实现了政治权力的私有化。“政治马克思主义”以封建社会转型和新的社会财产关系重建为主线,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转型叙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5年07期 No.398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55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聂阳;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劳动是理解时间如何向人感性地显现并展开为社会时间的切入点。在本体意义上,劳动赋形作为一个否定物的易逝性和短暂性的能动过程,将物质变换的自在瞬间转换为反映和契合主体需求的有序进程,时间由此成为嵌入感性生命、承载主客体统一关系的“活的时间”。在历史维度上,劳动形态既塑造不同阶段人的存在特点,又规定特定时代中生存时间的本质意义和呈现样态;与人的存在方式演变相契合,生存时间发生着从传统社会的自然时间到现代社会的物化时间再到未来社会的属人时间的转换。在实践图景上,时间解放的本质是劳动与时间关系的社会性重构,它不仅要求时间从压迫性劳动中摆脱出来以及可支配自由时间的增加,而且要求社会整体意义上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对立的辩证消解。
2025年07期 No.398 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85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