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实现要求与进阶路径

    蒋永穆;冯奕佳;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深层次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更好地释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潜能,需持续优化开放路径,确保我国经济能够迈上更高质量的发展台阶。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进阶路径是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拓展开放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兼顾国家安全与开放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25年08期 No.399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118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历史研究_专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政治主导与战争驱动:抗战时期延安城市化进程研究

    秦立海;郭晓磊;

    抗战时期,随着中共中央进驻,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实质上承担了中国共产党“临时首都”的职能,其政治地位因此空前提升,成为战时中共的政治中枢。在政治与战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量非农业人口迁入延安,城市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均围绕战时需求加速推进,由此形成了一种战时状态下的特殊城市化进程。随着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日军持续轰炸的形势下,延安被迫迁建,由此引发城市空间和功能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了城市形态的重构。抗战时期延安的城市化进程,既体现了政治主导性,又深嵌于战争背景,呈现出鲜明的“政治主导—战争驱动”型发展路径。延安以超常规的城市发展实践,最终奠定了其在中共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地位。

    2025年08期 No.399 1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64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崛起与抗战舆论的建构(1937—1945)

    齐辉;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共报人群体崛起的关键阶段,随着党报党刊的迅速发展、进步知识分子的汇聚、系统化教育的培养及“全党办报”模式的实行,该群体迅速壮大,并成长为一支专业通讯员和业余通讯员相结合的强大队伍。在抗战舆论建构中,他们以“抗日救亡”为核心,塑造了民族至上、抗战必胜的舆论导向;尊重新闻规律,通过战绩报道、英雄叙事和纪念活动强化了舆论引导;运用统一战线,结合通俗文艺与读者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坚决反击日伪和国民党谬论,逐渐掌握了抗战话语的舆论主动权。这个政治过硬、专业精湛的专业报人群体,不仅开辟了抗战时期舆论斗争的新局面,也为解放战争时期舆论斗争的胜利积累了经验,更为党的新闻事业留下了重要遗产。

    2025年08期 No.399 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87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经济研究

  • 论技术范式转型视角下的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

    李政;艾尼瓦尔;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变革与经济发展中呈现出功能互补、动态适配的协同关系。技术范式转型是突破经济增长瓶颈的核心引擎,具有高不确定性、长周期投入、强系统性、路径依赖性等显著特征。国有经济凭借其在风险承担与长期投入、资源整合与网络构建、战略韧性与使命驱动,以及跨域知识积累与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能力,成为技术范式转型的引领者。民营经济则依靠其灵活性、创新性和适应性等核心优势,通过敏锐捕捉市场需求、高效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将技术突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市场活力,成为技术范式转型的生力军。为推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需注重强化功能耦合以明确双方在技术创新链条中的分工关系,建立健全协同机制以促进跨主体的知识流动与资源整合,持续优化制度环境以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积极培育协同生态以支撑技术范式转型的深化发展。

    2025年08期 No.399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38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耐心资本与企业低碳转型

    吴卫星;程振浩;

    企业低碳转型是达成“双碳”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耐心资本作为专注于长期投资而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的资本形式,是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助力。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的研究显示,耐心资本促进了企业低碳转型,具体表现为降低了企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耐心资本通过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碳信息披露水平的方式,促进了企业的低碳转型。

    2025年08期 No.399 6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594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文学研究_专题:算法技术与人文精神

  • 文明救赎:算法意识形态和技术权力的建构与解构

    张福贵;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深刻地触及了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和权力结构。算法的本质远非纯粹中立的工具理性,其设计与运行中内嵌了特定的价值偏好和意识形态,从而建构起一种新型的、隐蔽的技术权力。这种“算法意识形态”通过数据选择、模型训练和输出结果,深刻重塑了公共理性的形成过程,压制了边缘化、个性化的声音,并可能导致社会不公的固化,引发人群的重新分类。算法霸权如果不受约束,将导致人类决策权的让渡和思想力的弱化,结果便是“替你决策,不再思想”,甚至引发政治操纵及伦理危机。面对此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以人文精神为引领,通过推动算法设计的透明化、公众参与以及全球治理框架的建立,解构这种技术权力,重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旨归的公共理性。这不仅是应对技术风险的必要路径,也是守护人类主体性和文明价值的根本抉择。

    2025年08期 No.399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14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人工智能、情感计算与人机“共生”

    韩伟;陈曦;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基于情感计算、情感模拟技术,不断强化使用者对其情动主体身份的认同。机器原本是纯工具属性的客体,但正逐渐向情感主体的角色转变,人机交互也由主客体交互逐渐变为主体间交互。人与人工智能共同作为行动者参与到情感实践中,并在对话中丰富了情感关系形式和情感体验。这引发了人们对后人类时代人机关系的思考。人与机器并非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两极,而是在情感的张力场中相互对话,建立情感关系上共生。以情动的思想进路抵达人机对话的现场,成为审视人机情感关系的有效路径。

    2025年08期 No.399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78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

  • 网络微短剧的商业模式创新及其逻辑演化

    张振鹏;江咪咪;

    网络微短剧作为兼具文化属性与商业潜力的文化产品,其商业模式围绕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及价值获取的链条展开,通过创意策划的需求精准匹配、内容生产的智能工业化革新、产品营销的用户价值共创、商业变现的多元路径延伸形成完整闭环,呈现出用户场景渗透、零工生产协同、多元主体共生、灵活变现生态四大差异化创新特征。网络微短剧的商业模式揭示了用户、产业和社会层面的商业逻辑演化规律,其中用户维度从“注意力收割”转向“情感账户经营”,产业维度从“内容孤岛”升级为“生态共同体”,社会维度从“商业单一性”转变为“价值复合性”,最终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发展。基于此,发展文化产业可借鉴这一模式,通过深耕用户情感连接、构建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和拓展多元社会价值,推动商业逻辑与文化传承功能的深度融合,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文化动能。

    2025年08期 No.399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268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生成式AI赋能文化治理的价值逻辑、实践困境与解决之道

    程明;孙嘉蔚;

    作为技术革命的新样态,生成式AI正在深刻重构文化治理的范式。生成式AI凭借深度分析能力,能够提升文化决策的精准性与科学性;借助人机互动能力,可以增强文化治理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依托内容生成能力,能够提高文化内容的创新性与传播力。目前,生成式AI赋能文化治理仍面临三重困境:价值上的意识形态风险、规范上的产权保障风险、技术上的适配风险。在将生成式AI嵌入文化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价值引领、完善产权保障、加强算法监督,推动文化治理向智能化、精准化、人本化方向发展。

    2025年08期 No.399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129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社会研究

  • 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的涌现论意涵

    郑作彧;吴晓光;

    随着近年来复杂性理论的兴起,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被长期忽视的“涌现论”内涵重新受到关注。其思想以“道德密度”为起点,阐明社会的本体论起源,并借助“集体表象”将个体结合为社会的过程转化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涌现论思维模式。这为他的社会学理论在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开辟了一条折中的道路。循此线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分层模式来概括涂尔干理论中个体向社会转化的内在动态过程,从而将他的社会涌现论体系更系统地呈现出来,这将为社会学未来的社会涌现研究提供启示。

    2025年08期 No.399 12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31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社会”如何进入知识的视野——论知识社会学的认识论根基

    李钧鹏;茹文俊;

    “知识”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科交融传统的缺乏,使知识社会学成为社会学这门学科中研究对象最模糊的领域之一。作为知识社会学的奠基者,曼海姆和舍勒均将近代西方认识论哲学视为知识社会学的前奏。考察近代认识论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研究可以发现,认识论哲学的知识研究以主体性原则和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关注形而上学式的知识,这一传统在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现代哲学批判的对象。生命哲学、实证主义和诠释学等思潮的兴起,逐渐取代了知识研究的形而上学路径,从而为早期知识社会学开辟了道路。在认识论的知识研究中,“社会”是缺席的,知识社会学通过纳入“社会”要素,批判和继承了认识论哲学的传统。研究知识社会学,要将其放在认识论的传统下,才能认识“知识”这一研究对象的意涵。

    2025年08期 No.399 14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96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